从“最年轻院士”到首个被撤销称号的院士,他成了现实版反腐剧中的反派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已经热播了一段时间,很多人可能还对第一幕记忆犹新。
位居国家要职的处长赵德汉外表老实本分,生活作风十分节俭。
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嫌疑的小官员竟是贪污腐败的“大老虎”。
受贿贪污的赃款多达2亿多人民币,可他却没有用这里面的一分钱。
几年前,学术界也有一个看起来有些相似,实则大有乾坤的案子。
同样是生活节俭,作风正直,甚至还是同事学生眼里的劳模。
平日他与学生打完篮球都是到饭堂一起吃8块钱一碗的拉面。
连投资人请他吃饭他都多次拒绝,非要改在饭堂或者学校路边的小菜馆。
就这样一个公众眼里模范式人物,竟突然成为了贪污2000万元科研经费的嫌疑犯。
与电视剧中不同的是,这位嫌疑犯可不是什么小人物。
他是中国克隆技术的领军人,也是中国工程院当时最年轻的院士,更是中国最有前途青年学者之一。
他为中国创造了“世界最大克隆牛”、“第一头克隆猪”等多项第一。
但却因为卷入贪污案件而拿下了另一个第一——第一位被撤销称号的两院院士。
…
这位前院士的大名绝大多数国人都曾听过,但我们熟悉的是那位体操王子。
而这位同样叫李宁的人物其经历之传奇并不亚于前者。
1962年,李宁出生在江西南昌,比体操王子早一年来到人间。
李宁的家境并不差,父母都是医师,只不过正好赶上三年困难和“上山下乡”,他的童年是在农村的生产队度过的。
母亲早早就告诉李宁,在这个条件下没有什么选择,多学一点农活。
8岁时,李宁就成为了生产队的一份子,这大概是他日后与农学结缘的一个重要契机。
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李宁的童年,那想必会是“艰苦”二字。
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精神上的娱乐可能还要受制于“特殊时期”的约束。
同样的老师,教完小学教中学,到高中毕业,李宁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根本不足以让他上大学。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是幸运的。
那个时代拼不了补习班、拼不了特长,唯一能让人脱颖而出的只有勤奋。
李宁热爱阅读,靠着在闲暇时间的刻苦自习,改变了人生。
1978年,刚恢复高考,他就以16岁的年纪考上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也就是后来的江西农业大学。
图:昔日的特色,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上了大学,李宁看着身边30好几的同班同学,才明白了以这个年纪考上大学是多么大的幸运。
在后来的学习生涯里,李宁从来都不会浪费一丝课余的时间。
而后,李宁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的研究生。
毕业后又前往都柏林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才年仅29岁。
图:曾经的北京农业大学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
李宁先后在多家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主攻基因技术和遗传育种。
1997年,克隆羊多莉在媒体前公开露面,李宁瞬间被克隆技术吸引了。
他花了3年的时间,从零开始研究克隆技术,带领团队克隆出了3只转基因山羊。
图: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李宁的团队运用转基因技术,让山羊的乳腺表达特定的基因。
这样从山羊分泌的乳汁中就能提取出所需要的成分。
以克隆技术作为平台,推广基因工程技术,是李宁涉足这一领域的初衷。
图:李宁与前领导人合影
随后的几年,一个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出。
中国第一头克隆猪、第二头克隆牛相继诞生,中国克隆技术领头人的位置也渐渐坐实。
图:克隆牛“大隆”、“二隆”
除此之外,早年李宁对中国太湖猪的研究也有了成果,找到了与产子率相关的基因。
以此发展出了先进的育种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
进入高产期的李宁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2007年,本科毕业25年后,李宁就被评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仅45岁。
图:李宁
这一速度可谓罕见,他也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羡煞旁人。
巧合的是,与《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一样,李宁也有一位身居高位的老丈人——吴常信。
吴常信是我国泰斗级的动物遗传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
同时还是李宁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导师。
而且,在李宁之前获奖的猪产子率基因相关项目中,吴常信也是其中的完成人之一。
这不免让外界有了不同的声音。
往好了说可以是家庭关系和睦,师徒合作;往坏了说也可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岳父提携女婿。
图:女婿与岳父一起获奖
这中间的利益关系,无论外界如何说都只是胡乱猜测,不过李宁身边多数的同事与学生都是相信他是靠实力的。
毕竟李宁后来将方向转向克隆技术,他做出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不过,人红是非多,李宁最受争议的并不是“攀关系”,而是他科研产业化的梦想。
早在2004年李宁就为产业化踏出了第一步,成立了北京嘉捷康宁生物技术公司。
在公司注册的2000万资本中李宁出了100万,他不仅是公司的法人,也是执行董事。
那年,李宁成为了“863”项目的专家组组长,信心满满地想让公司与中国农大一起合作。
可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了,但问题不在李宁,而在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尴尬境地。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西方其实一直因为伦理问题被禁止产业化。
在中国,情况类似,虽然国家批准相关的研究,其产品能否上市,何时能允许上市一直都是未知数。
对于投资人来说,动物转基因的成果转化时间长,风险大,因此撤资也是意料之中的。
产业化的第一次尝试以彻底失败告终,李宁有些气馁。
然而,就在第二年,李宁遇到了来自香港的商人黄中石,梦想又有了希望。
图:李宁
这一次李宁并没有再以现金入股,也没有担任法人,而是以技术入股新公司济普霖。
这家济普霖公司日后参与了大量科研项目,与李宁和中国农大的关系非常密切。
照李宁的说法,他创办这家公司的目的之一,是因为转基因克隆有很多枯燥的重复工作,如果都让学生来做,是不利于他们创新性研究的。
其实国家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合作公司并没有太多限制,交给教授自己的公司也是合理且常见的。
尤其是李宁的转基因克隆技术,技术门槛高,没有多少公司有能力胜任,与自己公司合作的效率还更高。
李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拿到手的项目更多了也更大了。
一般人很艰难才能申请到几十万的项目,李宁很轻易地就能申请到经费上千万的项目,因此人称“李老板”。
图:李宁院士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身为国家炙手可热的青年学者,李宁当上了各种国家项目的评审。
同时,李宁又是这些项目的申请人,一边做“参赛选手”,一边做“评委”。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是个例,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甚至有人举报李宁在一项国家级项目中没有回避,导致结果出现严重不公正。
虽然饱受非议,但从2006到2011年,五年间李宁的济普霖还是与中国农大的合作了21个项目。
其中有5个重大专项,总投入超过200亿元,而李宁正是这些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从“评委”到“参赛选手”再到“外援”,几乎包办了整个项目。
就在李宁为自己动物转基因产业化的梦想加砖添瓦之时,噩耗降临。
2014年,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查实,李宁院士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国家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
事发之突然令人惊讶,要不是李宁因被批捕在校园里消失,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会摊上这样的事。
平日里的李宁工作兢兢业业,连双休日也很少休息,每天在实验室里待到半夜12点才舍得回家。
在生活上也从未高调挥霍,和学生一起吃饭堂,住学校分配下来一百多平米的房子。
图:李宁在办公室
当时有很多圈内人还认为,李宁这次应该能挺下来,毕竟他的贡献摆在那里,况且挪用科研经费的事是圈内的“正常现象”。
大家根本想不到他这一走就没再回来,还从“最年轻院士”变为了第一个被撤销称号的院士,令人唏嘘。
图:李宁曾经办公的地方“神内大楼”
的确,李宁非法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只是科研圈子里的一个缩影。
《人民的名义》中,巨贪赵德汉背后是各种官商勾结、拉帮结派、权钱交易的腐败。
而在李宁背后的是科研管理体制的缺陷漏洞,监管的不足。
不仅让别有用心之人轻易地窃取科研经费,还有很多人因为不合理的制度不得不趟浑水。
一个新课题,从申请通过到经费发放,中间要用上大半年时间。
想要尽快开始课题,只能从其他地方调用资金。
这些资金从哪来?自然是来自其他课题的结余经费。
可结余的科研经费逾期将会被国家回收,就有人开始用各种名目将经费转移到其他账户上。
有个别不检点的会将其套现私吞,也有的将其作为新课题的经费周转。
还有的会将一部分经费作为科研人员的劳务费发放,因为国家规定的劳务费只允许发放给临时聘用人员,而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是拿不到的。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科研资金真正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成,其余的多数都流失在项目之外。
这种非法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竟成为了各方默许的规则。
李宁正是这种大环境下造就的悲剧,很多学者都对他的陨落而感到惋惜。
可触犯了法律,罪就永远脱不开了,无论有再多道貌岸然的理由,做过再多巨大贡献。
李宁曾引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话告诫同学:“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
可再高尚的人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下也会有不法之举。
为何不拉开窗帘让阳光普照?
是这窗帘太沉重?还是阴暗处邪恶的太过强大?
-
进入专栏
其实吧,2000w对于一个院士而言,真的还算不上巨额。认识好几位长江学者,随便一个横向课题都是千万级别的,一般三到五年能结题,扣除学校10%的手续费和学生10%的劳务费,其他经费也都是合法合理的归教授所有的。对于院士这个级别而言,2000w,大概也就是五年的横向课题收入而已吧。
来源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