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鲁军 宋华

白鹭正在栖息。2019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深圳要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深有感触:“深圳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守护绿水青山。”王浩院士参与过坪山河污染治理项目和深圳的智慧水务项目,还参与过东江分水、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配置、万里碧道等项目,来过深圳30次左右。目前正在做智慧水务,由王浩院士做模型、软件,华为做硬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从文明演变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将走向生态文明,城市将走向蓝色城市。深圳当前正处于绿色城市建设和发展阶段,要超前谋划、先走一步,努力在建设蓝色城市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深圳本来就具有改革精神、探索精神,未来多做一些尝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利用好各项自然资源,为全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探路,深圳极其值得期待。”

寄语深圳:改革排头四十年,鹏城天下敢为先。晴空一鹤拨云上,再领风骚续巨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 王浩
1
深圳水资源利用
有望达到国际水平
高速发展40年,深圳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资源治理水平到底如何?王浩对此非常了解,引用数据信手拈来。他说,深圳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外引内蓄并重、开发保护并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源工程网络体系,现状主要水源包括境外引水和本地地表水,以及少量地下水和再生水。据统计,2018年,深圳市总供水量20.33亿立方米,其中境外引水量17.3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85.5%。全市供水量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4.1%,地下水源供水量304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0.15%;其他水源供水量1.1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0.97亿立方米,雨水利用0.1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5.7%。王浩认为,深圳市万元GDP用水量8.4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25立方米,用水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来说,深圳市的经济地位与水治理水平是比较匹配的。他也提到,与同等经济规模的国内外大城市相比,深圳部分领域存在一定差距。如再生水利用方面,北京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约占供水总量的27%;在雨水利用方面,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做得较好。王浩表示,“深圳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其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个改革城市,深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在历史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如规划不够系统。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经过系统规划和治理,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深圳举办的皮划艇比赛。 深圳商报记者 白永利 摄
2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019年7月《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优化)》正式公布。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划定了27个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片区,包括大空港新城、宝安中心区、前海合作区、大运新城等,总面积约312.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235.6平方公里,占深圳市2020年规划建成区面积的24.1%。王浩指出,海绵城市是中国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的新理念,是生长于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充满中国智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在高密度人口和建筑条件下、下垫面受到高强度扰动下,通过“防涝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利用体系”建设,达到城市“涝水平衡、污水平衡和用水平衡”的三大平衡,本质上是维持自然水循环系统与社会水循环系的良性互馈。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效益发挥是一个长期过程,重点是让“生态化、海绵化、可持续化”的城市发展理念深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除了其本身的建设带动上下产业发展外,还有减少洪涝灾害、美化生态环境、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等间接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王浩说,“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步很早,2000年就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建设成效显著,这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特别是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以后,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大,规划质量高,实施效果好。接下来要更加向‘系统性’和‘全域化’上下功夫,力争在破除碎片化、提升整体效果上创出更好的成绩。”
3
努力在建设
蓝色城市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方面指现阶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重点打造的“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指只有保护好了“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长远和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要实现这种理念和价值观上的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全面、科学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考核评价GDP“一家独大”的局面。他分析,从水治理领域来说,良好的水环境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大量投入,如果这些投入始终是由政府托底、来源单一,必然不可持续。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制度设计,让维护“绿水青山”者得到“金山银山”,让损害“绿水青山”者失去“金山银山”,在长时间的规范化运作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可以成为一项行动、一种行为、一种社会规则,从而达到可持续的状态。王浩认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于深圳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大体量、高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滨海城市海陆一体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保障。就是说,不仅城市内的河流要干净、漂亮、宜居,近海的水环境水生态也要维护好,这样长远来看才是可持续的。实现了这一点,深圳就不仅能成为我国沿海城市的典范,也能成为世界滨海城市的典范。他表示,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目前我国9个重要河口海湾中,胶州湾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辽东湾水质一般,渤海湾、黄河口和闽江口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水的一切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都在岸上,需要从河道边坡,到岸线,到蓝线绿线红线,到山上,根据河流分段的水质目标,制定污染物入河总量和削减措施。最后要加强空间管控,做到生态廊道的连通,打破板块的破碎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新技术的运用。王浩对深圳做法表示肯定。他说,深圳绿道网是线性绿色开敞空间,能突破自然生态现状环境的限制,把破碎生态板块和生态廊道重新连通和整合。通过绿道对沿线的园林进行绿化建设,还能营造和谐的生态和城市环境。目前深圳在运用新技术治水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智慧水务的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可以智慧水务为抓手和工具,构建起“水信息网、水物理网、水管理网”三网融合的新型水务基础设施,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作用,打造智慧水务的未来版,促进深圳市海陆统筹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保障。展望未来,王浩总结,深圳可以做的探索与尝试很多,包括:利用好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修复好林草湿地资源,打造绿色创新之都;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留一定比例生态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机会和空间,维持代际公平;建立种子基因库,保护好土著的水-陆-海生物资源;在城市中探索以流域为单元的治水体系,打造生态流域命运共同体,形成生态治水新模式,实现“山、水、林、湖、草、海、城”多个生命系统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王浩表示,做好以上几点,深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采访中,老人家兴致颇高,还专门为深圳赋诗一首:改革排头四十年,鹏城天下敢为先。晴空一鹤拨云上,再领风骚续巨篇。

治理后的茅洲河燕罗人工湿地段。 深圳商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这几年
率先实现全市域
消除黑臭水体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董思夏日里的茅洲河畔,花草丰茂、绿水盈盈。在宝安区燕罗湿地公园段,来自深圳皮划艇队的队员们正在挥桨训练。深圳皮划艇队队员窦雯琦说,茅洲河的水质,完全满足了皮划艇、赛艇的专业需求。岸边优美的环境,让训练时的心情也变得愉悦。从“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全省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深圳用4年时间推进茅州河治理,实现河水污染治理、河道两岸环境大转变。深圳是全国面积最小、产业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深圳高速发展过程中,曾经清澈的河流日渐污染。据统计,2016年初,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之首,另有各类小微黑臭水体1467个,纵横交错的“臭水沟”“墨汁河”,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道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底、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水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惠民环境工程,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全面发力打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为持续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割裂开来、各自为战。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挂帅的污染防治指挥部和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王伟中和市长陈如桂带头领最重的任务、啃最硬的骨头,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级河长。其他市领导担任观澜河、龙岗河、大沙河等市级河长。深圳市政府还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构建由市治水办、市直相关部门、各区组成的“1+8+12”的组织体系,建立责任清单,统筹推进治水工作。全市共落实1057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和647名湖长,层层压实责任。深圳积极探索的党政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机制,着力破解“部门分治、各自为战”的问题,为水污染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新模式,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在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完成污水管道铺设702公里,单日敷设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创造全国纪录。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台。深圳用4年补齐了40年的污水处理设施欠账,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Ⅴ类及以上,五大河流全面达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探索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超常规治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