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人物 » 正文

赵进勇 博士,教高,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博士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09  来源:赵进勇 博士,教高,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室主任  浏览次数:111
核心提示:赵进勇 博士,教高,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博士后。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第九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赵进勇

博士,教高,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生态水利工程学、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治理、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工作。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水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数十项,主编/参编水利部行业标准两项,参与编写生态水工学专著多部,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为SCI和EI检索,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八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基础类优秀成果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等奖项。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奖。

主要科研经历与业绩

主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参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2015)。参与编写专著多部:《生态水利工程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河流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生态水工学探索》、《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其中《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提名奖,参与翻译专著《水利GIS—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为SCI和EI检索,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十五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成果“生态水工学理论体系与技术系统构建”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基础类优秀成果奖;

研究成果“北京顺义潮白河生态功能带规划研究”获得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

研究成果“北京市域水环境与滨水区统筹规划”获得2013年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研究成果“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工程示范”获得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研究成果“江新洲、棉船洲崩岸整治试验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观测”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用成果特等奖。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奖。

 

专业技术主要包括丰富和完善生态水工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研发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两个方面。

01

丰富和完善生态水工学理论和方法

作为主要完成人,多年来持续完善生态水工学理论和方法,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总体策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个总体框架、2个河湖生态模型、1个分级系统、1套准则、1个方法库。(1)提出了考虑多时空尺度、背景系统、关键生态因子、主要科学范式和模型、管理战略和技术方法的河湖生态系统研究总体框架;(2)提出了可表征河流生命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相互作用及耦合关系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模型,建立了河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复杂响应关系;(3)提出了河湖水系3流4维生态连通性模型,建立了水文过程驱动下物质流、物种流和信息流在河湖水系三维空间随时间维度动态变化的生态响应基本函数和变量判据,揭示了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机理;(4)遵循河流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构建了以自然河流为参照,包括水文、地貌、物理化学、生物四大类生态要素指标的矩阵式河流生态状况分级系统,可科学、定量制定河湖生态修复目标;(5)提出了基于自修复、自然化、生态完整性和负反馈调节原理的河湖生态修复规划准则,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性依据(6)研发了多要素全周期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法库,包括工程前期的河湖全生态要素定量计算方法,工程建设期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化改造技术,以及工程运行管理期的河流生态修复适应性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等。

 

02

创新研发河湖生态环境保护

与修复技术体系

基于生态水工学理论方法,创新研发了河流廊道、水网、区域三个尺度下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包括全覆盖立体式河流生态廊道拟自然修复技术工具箱、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城乡河湖水环境三全三可式系统治理技术等。

 

(1)“河流廊道全覆盖、纵向-横向-垂向三维立体式”的拟自然修复技术工具箱包括洪泛河流多维动态生态廊道构建、丘陵区山溪雨源性河流生态修复、自适应式平面蜿蜒形态构造、植生式挡土墙生态护岸构建、柔性锚固生态护岸构建、仿生式多组合生态净水堰构建、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构建、针对硬质坡式护岸的原位植生式生态化改造等整装成套技术及构件材料;

 

(2)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关键技术包括考虑复杂网络中水文地貌-物理化学-生物群落关联影响的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性调查分析技术、基于图论的水系生态连通度评价技术、可分析水网蓄滞交换、循环净化、提供栖息地等功能的河湖水系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模型、可同时进行河湖水系物理连通性和水文连通性分析的河湖水系生态连通规划布局方案优选技术、自然为导向-人工适度干预的纵向、横向和垂向河湖水系生态连通工程技术、考虑综合效果的河湖水系连通后评估技术等;

 

(3)流域视角下城乡河湖水环境三全三可式系统治理技术通过陆域-水域正向断面水质分析、水域-陆域反向断面达标目标设计、陆域-水域正向治理措施布局等逻辑环节,具有区域全覆盖、水污输移全过程、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等特点,可实现断面水质达标问题原因可定位定时识别、治理措施可落地有效、最终效果可分步推演定量预测等目标。

 

“生态水工学”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学科类词条;“生态水工学”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研究方向;依托成果影响力推动组建了中国水利学会生水工学专委会;多年来持续为水利部的生态友好型水工程建设、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水系连通和生态流量保障等行业职能和中心工作提供有效理论方法技术支撑;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50余项,其中,全覆盖立体式河流生态廊道拟自然修复技术应用于山东、湖南、浙江等地区,水系生态连通规划方法应用于江苏、广东、山东、吉林等地区,城乡河湖三全三可水环境治理技术应用于湖北、北京、四川、河北等地区,河流生态修复适应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并在水利部定点扶贫重庆巫溪以及浙江和广西等地区推广应用。

 

研究团队建设:秉承“源洁流清 止于至善”理念,严格落实执行院所规章制度,学习借鉴先进团队经验做法,抓好团队负责人的体系构建和分类服务工作,强化团队成员的角色感、全局观和执行力,助力团队成员的价值自我实现,努力建设一支在流域水生态环境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团队。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