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在科技期刊公开成果、开放交流。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在第十七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之际,小福团特邀科技期刊大咖,从科技期刊出发,畅谈我国科学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今天为大家带来与科技期刊大咖张铁明的对话。
张铁明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现状如何?
藉由中国科协的一个项目资助,我们对国际国内科技期刊编辑岗位职责以及岗位发展现状做了一个调研。通过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到编辑岗位在国际国内的对比非常明显。国际上成熟的出版体系,编辑岗位职责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是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我们国家的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分工不是特别明确。
科学编辑为什么重要?实际上,科学编辑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学术伯乐,他本身就是行业领域优秀的科研人员、科学家。他们拥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在大量的来稿中发现优秀的创新成果,并能够把这些成果及时发表出来,让这些成果体现它本身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从我们国家的近代史来看,鲁迅、蔡元培、朱可桢等等这些学术大家曾经都做过编辑的岗位。我们现在的一些两院院士、知名的专家学者,也都以不同的身份来参与科技期刊工作。这些人都是优秀的科学编辑的代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国家对高端学术平台以及一流期刊的建设非常重视。所以我们科技期刊的职业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现在的编辑岗位、编辑职业状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编辑在学术机构里,很多都处在被边缘化的一个职业状况。一是编辑的实际地位与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相比差别非常巨大;二是编辑的收入、岗位待遇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三是编辑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四是编辑长期从事期刊工作,长期伏案对身心健康是有一定的影响。
今年5月份,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让教学科研单位优秀的教师或研究人员能够进入编辑的岗位,打通岗位界限,实现岗位的双向流动。这种编研结合的模式,是提升高质量办刊人才的一个特别好的尝试。但是怎样吸引这些好的教学科研人员进入到编辑岗位?我认为是需要国家以及教育科研的主管部门拿出实际的举措,制定实际的制度,来支撑我们的这些人员,能够吸引他们进到编辑岗位中,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如何保障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
我们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以及未来的远景规划都提到创新引领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要建设自己的学术创新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流的学术期刊做实际支撑。
期刊的背后就是人才,所以说人才需要高度重视。实际上同世界先进的出版体系相比,我们国家的学术出版已经在跟国际的先进学术出版理念做对接,但是我们在人才的支撑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编辑岗位,实际的编辑队伍水平离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化、国际化以及媒体融合出版数字化等方面。我们的编辑在开放科学、学术诚信、版权保护以及学术评价这些方面的视野与深度还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到与国际学术出版的竞争。所以从这些角度讲,编辑队伍建设,一是要有充足的制度保障。另外也要加强自身的编辑能力建设。为期刊编辑提供好的发展保障一是要把编辑的队伍建设纳入到国家乃至各个单位的人才建设体系当中,明确编辑的学术地位,给编辑好的发展的空间;二是在编辑的职称以及职业晋升方面提供一个通畅的路径;三是在收入以及待遇方面,能够让编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让编辑岗位成为一个有收获感,有荣誉感的工作;四是要对编辑提供足够的人文、健康关怀,使编辑在“为人作嫁衣”、成就别人的同时,也能够成就自己。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同国际学术出版的一个人才竞争。国家的政策环境以及国家实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都在支撑着这个行业必须要得到充足的发展,必须建设成为能够支撑我们建设创新国家的学术出版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科技期刊的职业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来源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1905456853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