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对于工业环保领域的发展,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环保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市政环保领域,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型公司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首先,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技术型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技术型公司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环保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环保行业的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这为技术型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研发、生产、销售到运营维护,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为技术型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工业环保领域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技术型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克服。
综上所述,工业环保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技术型公司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但也需要技术型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万亿级工业环保|迟到十年的“实力派”竞技场 今朝终爆发!
来源:瑞洁特研究院作者:环保老兵
罚款、整治、关停、搬迁、禁建,环保力度的持续升级让中国的工业企业,特别是排污大户正在经历“被涅槃”之痛。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政府接连对工业污染的发出了最后通牒。山东,江苏、广东、河北、四川、浙江、天津已经对高污染工业园区展开了大面积的停产、搬迁行动。
三年前,在一次饭局上,一位做化工的朋友告诉我,不要把环保太当回事(说这话的这位朋友经营了一个年产值近6亿的化工厂)。就在上周末,从另外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这位做化工的朋友关门了。
环保的刀多年前就已架在工业污染的脖子上,直到2018终于听到了那声久违的“午时已到…”。
大刀终于挥了下去,环保行业的工业治污大门被彻底打开。
如果没命参与市政环保的狂欢盛宴,那工业环保这场万亿级的大赛你一定可以大显身手。
从无人问津到如今巨头纷纷布局的香饽饽,工业环保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01
工业环保发展的3大制约因素 一部排污企业的从良史
1.没动力
工业环保一直做不起来的最重要原因莫过于“动力”二字。
排污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搞环保,为什么?因为监管不严,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做化工的朋友,在他的意识里,那时候的环保问题都不是个事儿。所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你搞了环保,你的成本就会上升一大截,就失去了竞争优势,而且别人还不一定买账。
2.治不起
成本高,高到大部分企业都治不起。
我们的工业企业大多都是基础性工业,科技含量低,利润非常低。如果加上环保的成本,甭说盈利,大部分企业都是要倒贴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谈的产业结构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谋划产业转型,所谓转型就是要升级,升级到有足够的利润治污或升级到排污量小的产业,比如国家在打造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3.自己做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事理念一直是工业环保不能做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规模较大的工业污染市场不够市场化,表现尤为严重的就是煤电钢铁石化水泥制药等领域,基本都是内部消化,第三方企业几乎无法参与。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没有安全感
治污已经超出绝大多数排污企业的认知范围,对于五花八门的治污工艺,排污企业根本无法理解。
不理解就会产生恐惧,再加上治理市场本身也未形成透明公开的定价,排污企业就怕被坑,所以不愿选择第三方治理。
2.不想引狼入室
这可能是藏在所有排污企业心里最深处的动机。自己做就有一种掌控感,可以“灵活应对”、“见机行事”,这在环保监管不严的背景下很管用,重要的是能省很多钱。
从没动力到治不起再到自己做,一路下来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能看出大家意识形态上的变化。这就是过去很长一段时工业环保的困局。
如今,市场已经在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帮我达标。
02
工业环保市场加速迸发的2个核心原因 没人可以成为“青山绿水”的绊脚石
1.制度层面
要发展工业就必然导致污染。我们有超过70%的污染来自于工业生产,所以要实现青山绿水,工业治污这条路是躲不掉的。
自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写入党章,有“史上最严”之称的新环保法于2015年横空出世以来,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
在此之后我们看到了各种不断升级的制度设计,这其中最为显著有以下5点:
1.提标
2.督察
3.排污许可制度
4.环保税
5.退出机制
五板斧同时砍下去,工业环保市场被强行释放,风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