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
|
2012年12月07日 来源: 新华网江苏频道
|
![]() |
![]() |
移动用户发送KTXHKX至10086订阅新华快讯。发送88至1065856110订阅政务通彩信。
|
访谈视频链接: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1MTc5NTc2.html (新华网)http://www.jsxinhuatv.com/manage/play.asp?id=22466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江苏频道。为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加快推进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由江苏省科协主办,省内21所高校联办的第四届青年科学家年会将于12月8日在南京隆重举行,年会将表彰2011到2012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其中一位科技之星,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潘丙才教授来和我们交流,潘教授您好。 潘教授:主持人你好,新华网的网友们,你们好。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当选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请您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工作,好吗? 潘教授:好。首先非常感谢相关部门对我的关心,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另外还是有些忐忑。江苏是科技大省,青年人才济济,很多人的工作要比我出色的多,给我这样的荣誉让我还是有一点忐忑,稍微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吧。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从专业的术语上来说是叫环境工程材料与水污染,也就是通过开发高性能的环境材料来实现水的高效处理利用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1997年到2005年,我跟随我的导师张全兴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吸附材料的开发以及在我们这个化工行业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第二部分是从05年以后,我本人带领我团队的成员和我的学生一起,主要从事环境纳米技术的研究以及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华网专访。张鸿摄 主持人:您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就是环境纳米技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纳米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我们在新闻中有看到,纳米材料的衣服不用洗,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它的美容效果更好,还有就是纳米机器人,做手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那么对您这个污水处理技术上来说,它这个纳米的神奇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潘教授: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纳米本质上它是一个尺度上的概念,从具体上来说是十的负九次方米这么一个距离,很多材料,很多物质,如果到了纳米尺度以后,我们现在一般量化是1到100个纳米之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纳米材料,因为有些物质到了纳米颗粒的尺寸以后,它的活性,它的反应性质比我们常规见到的材料活性要有本质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它原子整个立场不饱和造成的,所以对于水污染控制来说很多纳米材料,如果在应用水污染控制的时候,它的整个活性,特别是去污的性能,要比常规材料有大幅度的提高。 主持人:确实是非常神奇。潘教授您看,咱们江苏号称“水润江苏”,可以说水对于江苏老百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它塑造了我们江苏人的精神,但是在我们的水乡苏南,可以说水污染问题一直是一个深受困扰的问题。 潘教授: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了。 主持人:在水乡老百姓还需要去超市花钱买水喝,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的研究团队肯定是在当地也有一些技术上的推广,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 潘教授:非常感谢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也是整个环保,特别是污染方面比较突出的一个省份。然后我们前几年,我跟我的老师在一起,主要针对我们江苏省的化工行业,我们的化工行业非常发达,主要针对化工行业水污染控制的问题,我们着重研发一些高性能、高分子的吸附材料,把它用在化工行业废水的处理中,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把这个水里面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我们的材料把它从水里面分离开,让水变得净化。同时呢,我们也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很多的污染物因为放错了地方,比如说放在水里面,而不是放在其他有用的地方,它才变成了污染物,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把它分离回收回来,它肯定就是一种资源。 主持人:变废为宝。 潘教授:对,我们是这么一种理念,所以我们本质上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想把水中的一些污染物,通过我们的材料进行分离回收,让水变得干净,同时让污染物也变成资源。这个工作我们在九十年代,其实八十年代末我们老师就开始做这个事情了,我本人是九十年代中末期吧,97年以后进入这个工作,我们的技术现在不仅仅在江苏省,在全国都有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江苏省的应用非常多,像我们在苏州,像我们在吴江地区,在我们的扬州,很多地方都得到应用,这样子。主要就是用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在2001年曾经获得过国家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是其中主要的一员,这是其中的工作,第二方面是这几年我们都知道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我们老百姓对这个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我们希望整个水,就是从我们环保数据来说,希望他能达标排放就可以,我们更希望我们的环境是美好的,我们希望我们的水质是安全的,而不仅仅是达标的,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面,我们特别需要那些水的深度处理活用的技术,也就是说希望把我们污染物处理的水平,不仅是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希望能把水处理到很安全的标准,这个标准相比以前传统环保水处理的概念,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有更高深的技术来实现。所以从2005年以后,我本人就更加关心把环境纳米技术,也就是把纳米材料开发出新的纳米材料用到水处理研究上。 主持人:听了您的讲解,我想我们对于废水处理的方式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您在推广这些废水推广处理技术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或者说政府方面有没有给你们提供一些政策或者是资金方面的扶持? 潘教授:其实江苏省对于整个环保产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从我本人,我本人是97年开始在从事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15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过程中,我们的整个政府,包括我们的企业都给了很大的支持,然后政府来说,我们的政府有很多的这种专项,环保资金专项来支撑这样的工作,甚至包括一些成果转化的基金项目来支撑这样的工作,企业更多是,因为我们很多合作单位都是企业,我们是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他们的环保问题,所以很多企业也跟我们配合的非常好,提供了很多资金、人力和物力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还是非常感谢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有企业。 主持人:您刚刚讲到了一些企业也来支持您的技术推广和应用,那么您所说的这些企业会不会主要是一些大企业?因为据我们所知污水处理成为一个难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办法支付这些技术成本,所以他宁愿去承受违法成本,然后去偷偷排放污水。 潘教授: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确实如您所说是这样子,我们企业里面也有很多是大企业,但是也有很多是中小企业,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稍微说明一个我的观点,就是很多看起来非常高深或者高效的这种技术,他不见得一定是高成本的技术,这是两个非常,就是我觉得是个不能对立看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包括我们的技术,我们从技术本身来说,应该说是高新技术,但是在成本使用方面,我们很多企业客户都是小企业,所以就是说这个东西本身不是成本很高,像我们前端开发的技术,因为集中把水的处理跟污染物的资源化整合在一起,他在很多这种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水处理的单元,更多的是一种把污染物资源回收的单元,它会产生效益,所以它回收污染物效益,在很多层可以抵消成本,甚至于还有盈余,所以很多企业是非常乐于做这样的事情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来说呢,因为目前我们的实验室研究是从2005年以后的研究,主要做环境纳米材料的研究,因为我们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污染物浓度比较低,但是它这个危害性比较大的一个东西,所以从我们的材料应用效果来说,可能是处理量非常大,因为污染物的浓度很低,所以处理量会很大,一次可以处理很多很多的时间,不用更换,不用怎么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本会非常低,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好的,你在苏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江苏永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能不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一些情况。 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华网专访。张鸿摄 潘教授:这个公司也是我主要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环境纳米技术的研发以及它的产业化的推广工作。这个公司是在2010年在苏州市工业园区的领军人才项目的支持下面,然后我和我团队的朋友们在一起成立的公司,这样子。成立的时间还不久,就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发展的非常迅速。 主持人:您为什么会选择在苏州成立这样一个公司? 潘教授:苏州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地方,我们在成立公司之前考察过很多地方,包括周边的很多地级市,之所以选择苏州,一个是我们觉得苏州市的整个政府的环境,对创业支持力度非常大。第二个整个环境很好,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很好,同时整个为企业做服务做的非常好,所以包括对我们企业的支持,我们很多的这种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还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潘教授您看,今年不论是十八大报告还是我们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些文件,都特别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个技术创新体系,那么您作为企业家怎么看待这样一种需要企业和市场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的这种趋势,另外您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这两个不同的身份,您有没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潘教授:好的,非常谢谢您的问题。这样子,首先从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也是我们整个政府,包括不仅仅是政府,包括我们的高校,包括我们相关的科研人员,甚至包括企业都是极力在介入这样一个事情。产学研的一体化,对于整个推动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真正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本人是非常支持这样的工作,然后我本人其实还谈不上是一个企业家,也就是刚刚做企业,所以从我本人来说,如果从企业角度来说我们当然支持,我们希望更多高校的这种成果,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转化到这种企业上来,能够真正为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来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呢,作为大学的教授来说,我想我们也是非常鼓励,从我本人也是愿意,因为作为老师的价值,除了教书育人以外,他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够被转化,如果真正为这个社会能做一些贡献,我想它的价值比仅仅是发表论文,仅仅是申请奖项什么要好得多。 主持人:我们看到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承担了多种角色,您看,您是教授,是博导,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另外您按照刚才说的不是企业家,但是您也创办了一个公司,那么您觉得这种多重角色的担当,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因为在您个人身上,已经是产学研一体了。 潘教授:首先我刚才说了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非常赞成产学研的一体化,这是第一个态度。第二个问题是从目前来看,从我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来说,我虽然目前是确实像您说的一样,又在大学里面任教授,又带学生做科研,同时在企业里面还要做一些领导的工作,带领企业做一些产业化的工作。我想我本人的状态,可能现在是我们中国,或者是我们整个高校做科研成果产业化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刚刚在大力推广这个阶段时候的产物,我本人不认为我自己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表现,我自己的观点是,这个人的能力不管有多强,他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个时代,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投入,往往是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对这个产业来说,特别是我们企业来说,我们也是在逐步的进行社会化的分工,希望我们部分的这些老师,有志于做产业化工作的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上去,我们现在,我们的实验室里面有两位教授,是在全身心的做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现在表达了这种趋势,有很多的高校科研工作者,他就直接进到市场的前端。 潘教授:对。 主持人:您这些角色,对您来说有没有冲突的地方。 潘教授:是,我非常理解您的问题,就是确实在大学里面做教授跟做企业家,因为它的社会定位不同,所以整个的思维方式,面临整个环境都会不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对于一个人如果同时接触两个身份是很大的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我比较幸运的是,在我念研究生的阶段,曾经比较早的从事了我们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做的比较早,我大概在97年、98年的时候,就跟我的老师一起进入我们的产业化的第一线来做工作,所以对这个工作有比较好的理解。然后后来有很长的时间做科研的工作,所以对这两个领域都有比较好的理解,我想我本人是因为能够理解这两个行业,所以能够相对比较好的能够把这两个身份,比较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是这样子的,但是很多人我觉得是个挑战。 主持人:您在31岁的时候就成为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您还获得了很多国家级的科技奖项,这次又获得了江苏省十大科技之星的称号,我相信很多青年人一定是以您为追求的目标,能不能跟这些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分享一下您的一些求学成才的经历,成功的秘诀? 潘教授:我首先想说的一点,确实南大其实给了我非常好的环境和条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要特别感谢南大,南大其实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所以我想南大的很多年轻的老师,他们做的工作要比我要出色的多。 主持人:您很谦虚。 潘教授:我想我可能还是代表不了我们南大的一些优秀的青年才俊们,这是第一个话题。第二个呢,从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我还是比较简单的,我是一直从,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国内完成,包括到博士毕业一直在国内完成,然后比较早的从事了我们产业化的科研工作,确实呢,这么多年过来,从学习,从工作,这么多年还是有一点点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个观点我是认为要处理一个事情首先需要热情,这种热情可能来自于我想可能对我们生活的热情很重要,非常的重要,要有足够的关注,对于我们整个身边的环境,对周围的关注,只有关注我们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才会有足够的责任心去做这个事情,这恐怕是个很大的话题,首先要培养热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还侧面呼吁一下我们的教育更加关心孩子对生活热情的培养恐怕很重要,这是第一个关键。第二个关键我想谈的是,除了热情之外恐怕更需要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每一个事业的成绩取得,或者每一个我们想很多我们的前辈的做的比较好的成绩的时候,他们经历的这种生活的艰难,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恐怕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所以我想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有非常艰难的生活历程,但是往往都是不被一般人所知道的,从我来说我自己也有所体会,我们做产业化的工作中,这个过程非常有感,涉及到一个人的身份的转换,涉及到外部的比如资金的支持,涉及到我们企业的配合,和政府的配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个人去好好的处理好,这种过程和挑战,包括市场的挑战,都是很大的挑战,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很多时候人都会想到放弃,都会想到我是不是该换一个方向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我想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取得成功最有可能的人吧,我想这样的,所以这两个观点是我特别想表达的事情。 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华网专访。张鸿摄 主持人:您是一位比较务实又活泼的科学家,可以看出。那么您认为成为一个科学家他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刚才您已经跟我们讲了几点了,如果让您讲出最重要的一点,您觉得是什么。 潘教授:还是原来的总结,还是总结我原来的观点,一个是要对科学有足够的热情,热情是让我们对这个领域,这个行业能够不太畏艰难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一个动力。第二个是需要坚持。这两个我觉得特别重要,需要坚持,特别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面临彷徨的时候,需要能继续坚持下去,恐怕很重要,这两个品质是我一直很关注的话题。 主持人:作为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您在成才的过程中,科研事业追求的过程中,感觉到了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包括政策资金或者是技术。 潘教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的非常感谢我在南京大学,在江苏这么一个环境里面,从我的工作,从工作开始,我拿到第一个资助的项目是省里面自然科学基金给我的一个项目,然后到之后省里面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和资助,包括省里面拿了很多的这种资助项目,重点基金的项目。第一届杰出青年基金的项目,包括转化基金的项目,给了我很多的资助,这些资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整个,特别是刚刚在起步的年轻老师来说,他的起步这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江苏本身来说特别,我自己的感受是特别,对这个科研,特别是科研本身,以及对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非常的重视,政府花很多大的力气,包括资金,包括很多制度的建设来支持这项工作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确实,所以我得益匪浅,我要特别感谢这样的环境。 主持人:您觉得如果从您的角度出发,您觉得政府在哪些方面,比如说政策,或者是技术,或者资金上面再做一些配套的支持会更加好。 潘教授:其实江苏省,我想以我的了解是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整个这么一种制度来保障产学研的转化,我唯一需要建议的是,因为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非常有热情来做这样产业化的工作,但是年轻人得到的机会相对来说少一些,因为他们初出茅庐,他们没有社会的积累,所以我希望,我也建议我们的相关的职能部门能够对年轻人更多的关注一点,这样。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潘教授今天参与我们的访谈,祝福您的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精彩,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丙才,男,1976年8月生,博士,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国际水协会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离子交换与吸附》等期刊编委、副主编。2008年被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授予亚洲青年研究员奖,2010年被联合国大学高级研究院、Scopus、德国科教部等联合授予Prosper.net-Scopus青年研究员奖。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奖励和荣誉。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环境纳米技术、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专项课题、“863”重大项目课题、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环保部、水利部)、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116篇,SCI收录8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3项,授权34项,国际PCT专利7项。 作为共同学术带头人申报的“有毒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团队入选2010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领导的研究团队现有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助研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包括水污染深度处理新技术及原理、环境纳米材料的研制与工程应用、工业废水治理和资源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等。团队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以团队为主要依托建有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永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平台。 希望能与材料领域特别是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专家开展相关合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工作。 电子邮箱:bcpan@nj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