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8年,长江或再发大水
1998年以来我省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今年防大汛抗大洪如箭在弦
■ 星级记者张玉芳
通讯员范智王兵
主汛期来临,我省今年长江和淮河流域防汛形势均不容乐观,防大汛抗大洪如箭在弦。记者近日从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等部门获悉,据会商预测分析,今年我省降水明显偏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很可能出现严重汛情,洪涝灾害将重于1983年。省政府日前召开全省防汛抗旱会议,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洪涝灾害或重于1983年
据中国气象局、水利部水文局预测会商分析:今年汛期,我国降水偏多,涝重于旱,预计洪涝灾害比1983年重。
从我省来看,今年以来,全省降水量增多趋势明显。省气象局局长于波介绍,4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204毫米,异常偏多1.5倍,为1961年以来最多。沿江江南28个市县降水量排在历史同期首位,西南部安庆等9站单日降水量创历史4月新高。
预测2016年我省气候年景偏差。与常年同期相比,我省大部分地区偏多2~5成。预计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1~5成,可能出现严重汛情,淮河流域降水北部接近常年同期,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洪涝。综合分析,今年长江、淮河流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据分析,淮河以南6月中旬入梅,接近常年;7月中旬出梅,较常年偏晚;梅雨期较常年偏长;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梅雨量均较常年偏多,梅雨强度偏强。
防汛抗旱短板仍然较多
从1998年到2016年,我省已经多年来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隔18年,我们究竟能否经受住大洪水的考验?
省水利厅厅长方志宏称,目前,淮河洪水仍是我省心腹之患。尤其是淮干蚌埠以下河段泄洪能力低,洪水积滞难下,遇高水位洪水,因洪致涝和沿淮两岸“关门淹”现象仍十分严重。
长江崩岸严重。长江干流共有崩岸76处,崩岸区总长度418公里,已治理252公里,44公里正在实施治理,122公里尚未治理。受非法采砂及河道演变等影响,淮河崩岸长度也在逐年增加。全省中小河流、病险水库仍存在较多隐患。方志宏介绍,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901条,其中大部分未进行系统治理。 600多座小(二)型水库尚未实施除险加固,影响度汛安全。
虽然各地各部门已经做出大量的汛前准备工作,但因我省多年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面对今年的严峻形势,一些地区基层干部群众防汛意识仍显不足。特别是今年市县乡换届,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经历过大洪水考验,缺乏防汛抗洪实战经验。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多,基层也普遍缺少从事巡堤查险、抗旱浇灌的劳力。
防汛突出这些重点环节
防汛抗旱责任重于泰山。我省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快险工隐患处置。加快长江淮河崩岸应急抢护,及时转移威胁区内群众。今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共有堤防在建开口工程62处,198座小型水库开口施工。所有开口工程必须于5月中旬前完成复堤复坝及溢洪道改造任务,并具备正常运用条件。一些地区侵占河道、滩地,违章设障等现象,也须在5月中旬之前整改到位。
水库、水电站、尾矿库度汛要将新建小水库和股份制水电站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汛期要对水库大坝及建筑物加强检查观测,一旦发现险情,要及时撤离下游群众,确保生命安全。
受暴雨洪涝和台风的影响,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出现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增大。各地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强降雨带来的大面积内涝问题近年来在城乡都十分突出。我省要求,各地要提前疏通城镇排水管网,清除农田沟渠堵坝和水草,检修调试排涝泵站;统筹抓好抗旱供水准备;要加强水源调度,备足春灌和夏种水源。
2016-06-19 公安新闻网旗下 孱陵在线
强降雨来袭,局部地区洪灾多发,长江水位一度超历史同期——长江可能再度发生1998年般流域性大洪水的预警,主汛期之前就已传开。屡遭水患的长江准备好了吗?长江防总副主任陈桂亚受访时表示,长江防洪体系今非昔比,如果发生1998年那样的流域性大洪水,中下游蓄滞洪区无需启用。
上游拦洪:从无库可用到库群“联调”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致长江中下游五省死亡15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
当时,三峡工程刚刚在1997年实现大江截留,而长江上游也没有一座可以用于调度拦蓄洪水的水库,1998年投入使用的二滩水电站也是于2011年才真正落实防洪库容。
18年后,长江防洪体系已今非昔比。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在科学调度的前提下,可以抗击1998年级别的洪水,基本不用启动分洪区。
仅凭三峡水库的调度,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就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特别是长江上游水库群的陆续建成,对长江流域防洪的联合调度效应开始形成。联合调度的上游水库群,从2012年的10座、2013年的17座,到2014年达到了含三峡水库在内的21座。
堤防挡水:从千疮百孔到“钢铁长城”
“1998年的大洪水,荆江河段1700多公里超警戒水位,24处溃口,最高峰时,48万人上堤抗洪。”经历过1998年抗洪斗争的荆州市河道管理局总工程师杨维明说。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少军介绍,仅湖北,1998年就有4974处险情,重大险情540处,其中34处为溃口性险情。
灾难还是希望,系于长江大堤。牺牲了19名解放军官兵的簰洲湾溃口,就是因为大堤不稳。
1998年后,国家和沿江各省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江干堤进行加固维护。据介绍,到2002年,经过4年的建设,跨越鄂、赣、湘、皖四省的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
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启动后,国家又开展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隐蔽工程”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共28个项目。
汛情监控:从人工测报到自动监测
徐少军回忆说,1998年汛期,报汛用得最多的是“打电报”。“每天报三次,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水位流量靠的是人跑过去测,然后回来用电报传输。”
“那个时候,条件差啊。水位靠人眼看、手工记,传输靠发电报,指挥部拿到的数据往往滞后好几个小时。”陈桂亚说。 如今人人都有手机,指挥、调度、协调、沟通快捷。
更为重要的是,长江流域所有的水雨情监测都实现了自动化,依靠现代化的监测站点和设备,自动报汛。“现在,20分钟以内,全流域所有报汛站点的信息可汇集到长江防总,30分钟以内可报至国家防总。事实上,很多信息10分钟之内就到了。”陈桂亚说,基本可以通过电子系统,实时监测数据。
预警
长江流域性大洪水可能性或超过六成
“流域内暴雨频频暴发、干流水位居高不下,而中下游梅雨季姗姗来迟,进一步加大了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桂亚说,这对今年进入全面验收阶段的三峡工程,可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检阅。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季约从6月中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时长约30天,雨量达300毫米左右。1998年长江中下游于6月11日进入梅雨季节,由于当年出现“二次梅”,降雨与上游的强降雨遭遇,形成了流域性大洪水。
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3月和5月两次预测,预计6-8月主汛期内,长江中游局部地区降雨量将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五成以上。陈桂亚分析说,在这种基础水位偏高的情况下,一旦梅雨季节的强降雨与长江上游及各大支流的来水遭遇,形成顶托,长江形成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超过六成。
链接
三峡工程是这样防洪的
按国家批复的汛期调度运用方案,每年汛期来临之前,三峡水库水位要视长江水情,以均匀消落的方式,泄水腾库,至6月10日左右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确保洪水到来前“虚库以待”。
根据设计,三峡枢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防洪作用。一是拦洪,利用三峡防洪库容,拦蓄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确保下游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当长江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通过三峡水库蓄洪,将上游来的很大洪峰削减,减少水库出库流量并均匀下泄;三是错峰,在下游洪水较大时,科学调度水库,防止上游洪峰与下游洪峰相遭遇,减少下游防洪压力。(综合新华) 来源 : 孱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