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水敏性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手册
介绍了几个不同功能区的景观设计导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模块),以期望为国内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澳洲水敏性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手册I——商业街设计
前言:
水敏性城市设计基本可以划分以下三个尺度:
宏观——州(如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
中观——城市;
微观——单个项目
水敏性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根据不同设计对象分为:道路景观、小区景观、公园景观……
水敏性设计按不同模块可分为:生态滞留反应器、树池型雨水花园、人工湿地……
1.现状问题:
传统商业街人行道较狭窄,雨水花园的建设和植栽的布置受限;
路面材料不透水;
2.设计理念:
结合现状增加雨水花园设计;
停车场利用多孔透水铺装;
设计方案:
现状的问题及条件 |
设计对策 |
宽阔的人行及店铺前的大树,对雨水花园及景观有较大限制 |
在街道一侧增加雨水花园,并与原有街角绿化带相沟通 |
街道角落雨水处理空间不足 |
道路停车采用透水砖,更新改善周边排水系统 |
路面的不透水性及较低的绿化率 |
利用透水铺装来弥补雨水花园面积及技术无法完全使用的不足 |
与人行空间的衔接处理 |
雨水花园需要一定的处理深度,故利用人行缓冲区和街道家具等来保证人行的安全性 |
土壤是浅棕色硬粘土,渗透为1.5毫米/小时(0.5-2.5毫米/小时) |
标准雨水花园设计暗渠,没有垫层。大多数径流将通过暗渠渗透进土壤 |
雨水花园之间交叉部分的处理 |
雨水花园之间用格栅,易于通道维护 |
街角处的视线 |
不在街角处种植大树 仅配置低矮植物 |
3.设计要点:
1.道牙处理:
雨水花园与人行道有150mm的高差,利用不同颜色砖来围合雨水花园或在周边范围使用,来更好提醒行人,保证人行的安全;
2.基础层连接设计:
不同模块相互连接,从而平衡个不同区域的径流滞蓄情况;管道采用50mm以上,按2%的坡度安装,防止泥沙的沉积;
3.透水人行道铺装:
停车场等低交通需求的场地采用多孔透水砖;
4.因地制宜调整模块设计:
-
用储水池“储蓄”雨水,在降雨停止后仍然可以持续流入“生态滞留反应器”进行雨水净化处理,提高地块雨水处理率
-
采用100 mm的最小平均深度来实现雨水的滞留,同时也保证了人行空间的安全性;
-
增加砾石层,提供额外的蓄水空间,并延长了滞留时间;同时也保证植载正常的生长;
-
过滤层:400mm的结构层保证了植栽的生长,同时也保证了与原有排水系统相衔接;
-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不设置垫层,从而让径流不仅排至建筑或这周边的排水设施,也让部分径流可以渗透至底层土壤;
5.典型模块设计::
A-A剖面图
B-B剖面图
C-C剖面图
C-C剖面图
6.设计成果:
结果表明,该系统很有效的实现雨水径流净化,降低径流污染物负荷。
澳洲水敏性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手册II——居住区设计
1.现状情况:
·典型居住区人行道较宽阔,行道树提供绿荫,有较舒适的人行空间;
·道路一侧提供侧向停车;
2.设计理念:
在人行道交叉口设计雨水花园;
设计方案:
现状问题及条件 |
设计对策 |
宽阔的人行及绿化带中较大的行道树,对雨水花园的设计有一定限制 |
在街角处设置雨水花园 |
沿街必要的侧向停车 |
采用在街角设置雨水花园,保留停车位 |
部分市民担心雨水花园会设计在住宅前 |
雨水花园将设置在停车位之前;机动车有可能会冲进雨水花园,所以不考虑机动车位 |
现有的行道树及植载,限制了更好的植载搭配及选择 |
雨水花园的建设提供了调整植栽的可能,更好的改善社区环境 |
土壤是浅棕色硬粘土,为1.5毫米/小时(0.5-2.5毫米/小时),渗透率较低 |
水渗透滤低的好处为可以滞留更多雨水,增加额外储存 |
街角处的视线处理 |
不在街角处种植大树 仅配置低矮植物,保证街角实现开阔 |
3.设计要点:
1.增强径流滞留及储蓄能力:
雨水花园集水区采用150mm的深度,保证雨水有足够长的时间滞留及渗透;
2.过滤层:
50mm的深度足够保证径流的过滤并利于径流排出,更有效的净化水体;
3.雨水的滞蓄:
加强雨水滞留的功能,增加雨水下渗量及储备量,减少径流流量;
5.典型模块设计::
6.设计成果:
相关检测数据研究:
Total Suspended Solids-总悬浮固体
Total Phosphorus-总磷
Total Nitrogen-总氮
从该表可看出径流经过雨水花园,相关总悬浮固体、总磷、总氮都得到了过滤和净化;
从该表看出,雨水花园有利于滞蓄径流,增加下渗。(雨水花园滞留深度越深,滞蓄及下渗效果更佳)
总结:
结果表明,该系统有利于滞留雨水,增加自然下渗;并很有容易达到,甚至超过污染物减排目标,降低径流污染物负荷。
END
澳洲水敏性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手册III——林荫大道设计
现状情况:
典型的沿海林荫大道:
·人行道很宽阔;
·街旁提供停车位;
·行道树以棕榈为主;
·沿街绿化带没有排水口;
设计理念:
利用宽阔的人行道构建雨水花园系统,缓解该街道缺乏植栽及洪水问题,并提供雨水处理。
设计方案:
雨水花园改造利用现有的行道树绿化带:更换现有因干旱已经死亡的棕榈树,改变原先绿化带被动灌溉的情况,并增加雨水处理功能,同时也将街角处有条件的地方改造为雨水花园。
现状的问题及条件 |
设计反馈 |
道路宽阔的车道和人行道有30米宽。现状景观显得狭小 |
利用植栽和景观等自然元素,减少不透水面积,提升景观品质 |
约6000平方米不透水区域没有雨水处理空间和功能 |
增加街道处绿化带,构建雨水花园系统,提供雨水处理空间 |
路面的不透水性及较低的绿化率 |
利用透水铺装来弥补雨水花园面积及技术无法完全使用的不足 |
该区域传统的排水有限,排水功能弱和下水道易堵塞 |
提升雨水存储和路面渗透能力,降低峰值流量 |
宽路面,缺乏在大面积绿荫,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
减少路面面积,增加植载和景观,缓解热岛效应 |
设计成果:
相关检测数据研究:
从该表可看出径流经过雨水花园,相关总悬浮固体、总磷、总氮都得到了过滤和净化;
雨水花园改造优势:
·提升现状绿化及景观品质
·减少热量的吸收,降低局部的热岛效应
·减少灌溉的需求
·滞蓄雨水径流,净化水质
典型模块设计:
·街旁雨水花园设计
·溢流树穴设计要点
-阴沟可能被使用(但不是必需的),加强路面及绿化带渗透存储能力
-取消雨水花园一侧的侧石以确保雨水可进入花园,提供额外的溢水口
设计成效:
雨水花园可收集和渗透88%的雨水径流。
雨水花园维护:(雨水花园会有较多沉积物,在海滩地区还会有较多沙子沉积)
·垃圾和积累沉积物应定时清除,特别是的水湾区域
·需及时清除杂草,替换死亡植载
·清除雨水花园周边排水沟内沉积物
·雨水花园设计要点:
现状的问题及条件 |
设计反馈 |
土壤深度和自由排水渗透速率500mm/hr(120 - 700mm/hr)由于道路宽阔,没有合适的排水空间和设施。径流会较快的进入地下水管道。地下水是盐水没有有益的用途。 |
雨水花园系统,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及存储,降低了峰值流量的20%。并通过雨水花园净化水体,保护地下水。 |
停车需跨越雨水花园 |
使用栈道和排水道提供跨越可能,把道路面积相邻平行停车设计允许安全的行人通道。(500毫米宽的首选,400毫米最低要求) |
现状棕榈树需要更换 |
通过雨水的被动式浇灌模式将增加新树的生存能力。引入更多种类的植栽改善该区域景观环境。 |
雨水花园的维护树 |
现状雨水花园的渗透性能需要修复。这通常可以通过替换100 - 200毫米土壤和植栽实现,改善渗透速率。 |
END
资料由E2Designlab 亿途环境咨询
AECOM Planning+Design 墨尔本规划与设计部
亦有贡献
转载:海绵城市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