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 |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 |
![]() |
2013-11-09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
周宏春
|
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在城市
中国经济导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趋热之时,生态文明建设应如何融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去,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
周宏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要贯穿到工业化城市化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本质所在。
首先必须走资源效率高、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工业化,衣服不能便宜地生产出来,食品不能多样化,也难以改善人们居住和出行条件。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使经济活动更有效,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更少、产生的废物更少,对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更少,使所有人均能享有民主、公正、正义和义务。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推动增长由注重数量和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而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在城市。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本质是人们以更小的成本分享发展成果,毕竟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用的人越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城市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及群体性事件等,往往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中国经济导报:建设生态城市是重点,但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这些都存在成本问题,您认为应如何解决“经济强、生态弱”的老问题?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市,因为城市创造的GDP、消耗的能源、排放的废物均在70%甚至80%以上,理应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地区,但这并不否认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建设,国内的不少地方进行了规划、建设,一些地方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仔细分析一下“高调”的城市也会发现,不仅存在“经济强、生态弱”问题,还有城市以生态建设为名、行“圈地”之实。解决“经济强、生态弱”问题,关键是城市建设目的的回归。如果没有经济的繁荣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发展了,好日子过上了,却没有了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这样的发展就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了!
责任追偿制为美丽生态提供坚强后盾
中国经济导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加强哪些制度建设?您有何创新的制度设计建议?
周宏春: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任务之一,而且是更重要的任务,毕竟社会行为是制度安排的结果。需要建设的制度,十八大报告中提及,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构想是什么样的?
周宏春:美丽中国的愿景,十八大已经提出,社会也有很多解读,个人认为至少是:水变清、地变绿、天变蓝,食品更安全;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定性、定量指标,如生态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成;资源消费和废物排放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这是所谓的“脱钩”。
“美丽中国”所展现的,不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记》中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而是农业实现了“规模化、信息化”的生产,运用“物联网”掌握需求信息和销售“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农业”。
“美丽中国”所展现的,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活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人,不希望住在现在开发商为他们建成的、要他们改造的楼房里,而是根据未来时尚和需要、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具有“冬暖夏凉”特点的零能耗零排放住宅,希望能有更大作为、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