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 (第十一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10  浏览次数:109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
中国给水排水 云直播

2020年中国无废城市建设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会

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
2013-11-09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周宏春

周宏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最近消息称,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基本制定完毕,有望近期出台。据悉,意见涉及示范区建设,旨在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实际操作相衔接。同时,环保部也已牵头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有望2014年完成。届时国家生态红线管控政策措施和生态红线管理法规将出台,从而实现对生态红线区域最严格的管控。
    由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等问题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进行了专访。

    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生态压力

    中国经济导报:当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您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缓解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驱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导报:其紧迫性和严峻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否请您详细阐述一下?
    周宏春:一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驱紧的内在要求。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工业化中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呈现结构性、压缩性和复合性的特点。一些重点河流水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相继出现,环境突发事件居高不下。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用发展的途径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已经20多年,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基本上被传统的发展方式所“锁定”。突出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投入的增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如果再按照以拼资源能源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我国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发展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增长居于世界前列,减排二氧化碳的外部压力居高不下;我国遭受的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增多,由此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增加。如果我们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转型,发展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应对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制高点。
    中国经济导报:生态文明应是意识为先,生态保护改善环境人人有责,您认为应如何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为先,行动靠大家,关键在引导。在各级决策层形成“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尤为重要,应改变那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我国没有理由也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增加的GDP,是靠过度消耗资源、排放废物取得的,将不仅影响我们这一代的生存环境,还将挤压了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生存空间;我们不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和空间,而是借用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应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内容,使大家都能够不仅认识到,更能做得到,从小事做起,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等不良习惯,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文明风尚。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才会实现。
 


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在城市

    中国经济导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趋热之时,生态文明建设应如何融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去,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
    周宏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要贯穿到工业化城市化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本质所在。
    首先必须走资源效率高、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工业化,衣服不能便宜地生产出来,食品不能多样化,也难以改善人们居住和出行条件。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使经济活动更有效,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更少、产生的废物更少,对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更少,使所有人均能享有民主、公正、正义和义务。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推动增长由注重数量和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而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在城市。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本质是人们以更小的成本分享发展成果,毕竟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用的人越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城市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及群体性事件等,往往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中国经济导报:建设生态城市是重点,但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这些都存在成本问题,您认为应如何解决“经济强、生态弱”的老问题?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市,因为城市创造的GDP、消耗的能源、排放的废物均在70%甚至80%以上,理应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地区,但这并不否认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建设,国内的不少地方进行了规划、建设,一些地方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仔细分析一下“高调”的城市也会发现,不仅存在“经济强、生态弱”问题,还有城市以生态建设为名、行“圈地”之实。解决“经济强、生态弱”问题,关键是城市建设目的的回归。如果没有经济的繁荣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发展了,好日子过上了,却没有了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这样的发展就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了!

    责任追偿制为美丽生态提供坚强后盾

    中国经济导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加强哪些制度建设?您有何创新的制度设计建议?
    周宏春: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任务之一,而且是更重要的任务,毕竟社会行为是制度安排的结果。需要建设的制度,十八大报告中提及,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构想是什么样的?
    周宏春:美丽中国的愿景,十八大已经提出,社会也有很多解读,个人认为至少是:水变清、地变绿、天变蓝,食品更安全;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定性、定量指标,如生态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成;资源消费和废物排放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这是所谓的“脱钩”。
    “美丽中国”所展现的,不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记》中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而是农业实现了“规模化、信息化”的生产,运用“物联网”掌握需求信息和销售“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农业”。
    “美丽中国”所展现的,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活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人,不希望住在现在开发商为他们建成的、要他们改造的楼房里,而是根据未来时尚和需要、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具有“冬暖夏凉”特点的零能耗零排放住宅,希望能有更大作为、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中国水业网/>
</div>
<div class=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