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和平”微信公众平台
上周,千呼万唤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终于由环保部对外公布了。这项公报作为历时八年(2005-2013)、由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联手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普查”的成果展示,毫无疑问是政府在公开土壤污染信息、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信息方面的重要一步。
长久以来公众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猜测得到了部分澄清,《公报》中提及的关于耕地点位19.4%污染超标、重金属镉超标最为严重的事实,也为今后进一步的调查打下了基础。然而,翻阅这份长度为5页、不到2000字的《公报》,笔者仍感到,很多关于土壤污染的信息没有得到解答。
由于《公报》在相关资料中提到,本次调查的采样点参照了“七五”期间(1986-1990)“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大型调查”的点位和方法,为进一步了解信息,笔者翻开了案头这本巨型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图集》。
这本图集是“七五”期间全国土壤研究的专题之一,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有近200页,用187幅全国地图标示着各种污染物在全国各个采样点的浓度结果。
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地图,不禁感叹,原来20年前,我国的环境工作者就对我国土壤,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进行过如此详实、深入的采样调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图集》中所展示的土壤信息,从涉及内容和展示形式上,今天翻看,都令人耳目一新。
-
《七五图集》完整公开了采样地点和检测结果。在刚出炉的《公报》里,提到调查面积为630万平方公里,但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采样地理位置、各地采样数量和采样检测结果。这对于公众和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借鉴的意义将十分有限。而在《七五图集》中,就用将近200个全国地图,将采样地点在每一页地图上标示得巨细无遗。
图注:《七五图集》地图标示了具体采样点位置及土壤镉背景值的研究结果
-
《七五图集》对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说明。《图集》在一开始的“前言”中提到,本项研究,希望能够“定性、定量、定位”反映土壤状况,并“准确揭示土壤环境背景值异常区的位置”,在后面的调查结果部分,我们看到清晰的采样点地理位置信息及元素含量结果 。调查的初衷与结果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套完整的土壤普查的思路与方法。
而在《公报》配套的指导文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2006年7月印发)中提出,“土壤调查将会在重点区域采集地下水、地表水及农作物等样品”,并将会对照七五数值,组织编撰“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然而在最终的《公报》中,我们并未看到这些样品的信息和与七五数值的对比。
图注:《七五图集》地图标示了具体采样点位置及土壤镉背景值的研究结果
-
《七五图集》首尝绘图及透视剖面图,展示方式新颖而直观。
在1994年,当计算器画图技术还没普及的年代,当年的科研人员就已经尝试着用新的绘图技术,把元素的背景值以透视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数据可视化,全国各地的元素浓度值一览无漏。可见当年图集的编辑人员不仅旨在信息公开,还想把数据以更直观,更便于分析的方法呈现出来。相比之下,2014年的《公报》确实一份直接下载的PDF文档,在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上,不得不说显得十分单调。
图:94年《七五图集》
图: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污染信息的公开,是将谣言消灭于萌芽、并激发公众与政府一同寻求解决之道的最佳路径。空气污染的“全民参与”就是最好的实例。更详实的信息,为的是让公众增强环保意识,防范污染危害;为的是给学者专家参考,集思广益研究出解决方案;为的是透明施政,释除疑虑。
文末,笔者想摘录七五《图集》前言中的几句来分享:
“我们认为,在我们这个贫穷而落后的东方古国,在开展“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没有一点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是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成功的……今天我们将这本图集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人民,愿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绵帛之力。”
二十年沧海桑田,不再“贫穷而落后”的我们,如今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也许重读《七五图集》,能给我们一丝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