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千亿市场已定 万亿可期
时间:2015-10-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多采用 “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 模式,过去三年内我国有超过300个城市遭遇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本质上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海绵城市:千亿市场已定,万亿市场可期
2015 年4 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国家首批16 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根据《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城市2015 年到2017 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 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城市投资83 亿元。假定过去三年内出现内涝的300 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建设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 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 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在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受到政府格外重视,后续政策支持力度有望不断超预期。
到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 看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1)


策划统筹: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 姗 实习生 谢晓隽 摄影 彭庆凯 孙毅
以前是杂草丛生的山地、淤泥黑水的烂水塘,如今水草丰沛、山花烂漫、鸟栖虫鸣,一泓泓碧水倒映着蓝天,仿佛身处田园郊野。
有人跑来这里的芦苇荡拍婚纱照,有人爱到这里的水杉林钓鱼抓虾,有人每天下班后沿着水边跑步……
这是什么地方?
天河智慧城东部、大观路的西侧,密林间就藏身了一个非一般的大观生态湿地公园。
就连天天在它旁边天河软件园上班的白领都不知道,这个占地46.8公顷、相当于2/3个天河公园大的湿地公园,其实是一条绵延3公里长、30—120米宽的生态长廊——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近日已撩开面纱,惊艳亮相。
2013年9月开始动工,今年6月验收,这个又名为“天河智慧城东部水系连通一期工程”的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看似是生态景观,其实是一种自然调节的“市政设施”,能防洪涝,净化水质、土壤,回补地下水,修复生物栖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让市民休憩游赏。
1
我们就一起从湿地公园的北部开始逛一逛吧。
绿草如茵的思观广场,是旧羊山南面山脚的延伸,也是湿地公园最高点,有一个篮球场大。
这个看似普通的休闲广场,其实下面暗藏乾坤。它是一个可渗透广场:地面铺设了渗水砖,地下还埋藏了数百个像蜂窝式排列的“小水桶”。它们是用高新技术做成的海绵蓄水体,加起来共760立方米。一旦下大雨,海绵体能把水蓄住;等太阳出来再慢慢释放。
2
站在思观广场向南俯瞰,十几个大小不一、梯田般逐级错落的水塘铺展开去,近看却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涌。
这里以前是山地,还有农民用来养鱼和灌溉用的水塘。
“是我们再造地势,改造成十几级落差。”广州天河智慧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唐锡汉揭秘建设经过,“除了第三第四个泡保留原来水塘,其余水塘是新挖的,重新种植花草,每个泡深约1—1.5米。”
“如果不建海绵城市,按照传统思维,山被推平、鱼塘被填掉后,天河智慧城将建大片高楼,变成硬地。下雨时,山上的水就会往中下游跑,会跑得很快,带来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上游水储不住,下游水集中在一起变成城市洪涝灾害,也改变了原来生态,导致都市热岛效应,动植物会减少……”
在唐锡汉看来,“鱼塘是农业生产的智慧,也是大自然的恩赐,有蓄洪作用,应该留在这里。”
这也正是海绵城市的奥妙:十几个水塘相当于海绵泡,就是一个分级蓄水系统。雨水和山水流经十几个高低错落的海绵泡后,不像河涌那样哗啦啦地跑掉,还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转稼到异地、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智慧城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概括道。
实际上,每个泡挖多深多宽、广场的海绵体放多少怎么放,都很有讲究。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根据多年水文资料计算出来:“我们分析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是多少,定出防洪要求,根据每平方公里推荐的调蓄量,算出片区面积对应的调蓄量,反推出每个海绵泡的高度和宽度。广场埋下的海绵体,雨水来了后,承载容量会增加。”
看似普通的景观水位,也是经过水务院工作人员精心计算:“景观水位如果定得太低,会影响景观效果;如果太高,雨季会内涝。”
(原标题:到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 看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1))
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高级阶段
![]() |
■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高级阶段。 |
广州天河智慧城管委会主任唐锡汉近来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一些花木葱茏、波光潋滟的美图,引得朋友们艳羡与向往:“你又去哪游山玩水啊?”“这是什么地方啊”……
“我是在工作啊,不是旅游啊。”唐锡汉总是不无得意地推介自己地头上这个还藏在深闺的大观湿地公园,“这是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啊,以后绝对是市民的休闲公园,也是科普基地。当然也服务园区。”
而在推动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在智慧城落户的广州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吕传廷眼里,这个项目对广州建设生态城市意义非凡:“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是广州生态治理的高级阶段。”
广州生态用地锐减,
要抢救性建设生态廊道
广州在上月公布了《广州东部生态城市中轴线规划》,拟建设长达1352公里的都会区生态廊道,横跨天河、海珠、番禺、黄埔的东部生态廊道是示范区,未来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里生态长廊”,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就是这一示范区的先行者,是按照海绵城市原理对现有的河涌水系进行生态化治理:防治内涝、净化水质、雨水利用和水生态修复。
广州这一生态廊道规划其实是在抢救“失地”。
“广州在1990年代就有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是很前沿的。”吕传廷从广州生态廊道规划的发展历程来为智慧城海绵城市溯源:
“这是城市发展生态底线,工业文明、城市快速增长而产生的大量城市问题,说明我们的城市是有极限的。我们提出要用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密集连片发展所产生的城市问题。比如建立城市风廊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还有水廊、以生态廊道为载体的生态技术设施,比如给水、排水,雨水、污水处理等。”
从理念到蓝图,生态廊道真正实施是在2000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里,在奠定了“山城田海”的生态城市脉络后,以生态环境战略专项规划居首,划定了都会区‘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结构。今天的东部生态廊道正是当初“三纵四横”的中轴。
“但是,2007年我们对2000年战略规划检讨时发现,总体规划里的很多廊道消失了,“三纵四横”受到很大破坏。”吕传廷痛心疾首。数据显示,建设用地已侵蚀了都会区生态廊道面积超过了22.5%。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审议《广州东部生态城市中轴线规划》时透露, “在2000年到2011年,广州11年间耗掉40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而广州中心主城区面积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建设广州东部绿轴已经到了要抓住最后机会的时候。”
“保护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就是要抢救性建设!恢复它的生态功能。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和迫害环境的对手赛跑、生态建设要与土地建设赛跑。要优先于土地建设,去占领这个空间。这是在抢救城市。”
国家重大决策:2015年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元年
广州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抢建生态廊道适逢其时,十八大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 年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 年工作要点》中开始部署研究海绵城市政策措施。同年11 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 年初,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遴选出第一批16 个试点城市。2015年6月广东省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海绵型城市试点。
今年可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元年,海绵城市成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因为“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者、天河智慧城海绵城市试点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分析道:
“地理位置与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多水患,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同时并存;城市化和各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水质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透水面增加,河湖面积减少,河道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堤坝、水库等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鱼类减少。”
“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性的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是一种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通过自然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最终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生物栖息地的保育、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也能满足精神文化游憩休闲的需要。”
在未有海绵城市的技术之前,广州已围绕“水系”生态在大学城、海珠湖启动了生态抢建,尽管效果显著,但吕传廷认为:“还没有对生态技术设施系统性的认识,没有海绵城市的技术,都是一个个单独在做。污水的搞污水、雨水的搞雨水、农田的搞农田、园林的搞园林。还是靠大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廊这种高成本方式,对治理根本问题没有抓准,只是把水当做废物排泄出去;而不是当资源,净化后留下。”
“采取海绵城市低成本、低冲击、微循环方式来建设,智慧城是首个。”为什么选择天河智慧城作为首个试点?
吕传廷强调:“智慧城是我们三轮总体规划的生态隔离带,这个重要程度是无以复加的,火炉山下的柯木塱是大片汇水区,很多水蓄在这里的低洼地区和河涌,北部山体主要汇水都在车陂涌,因此不会对我们的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造成洪水冲击和淹涝。这个生态廊道见证了珠江新城的发展,见证了广州开发区从5平方公里扩展成上百万人的大城市,两边都在挤压这个生态廊道、生态隔离带。”
“我们为什么着急推进这个事情,智慧城将有可能从低强度开发变为中高强度开发,我们建立的这个生态中轴线就要断掉了!智慧城是蓄水的低洼地。如果没有这个缓冲带,下游珠江新城就会受到威胁。我们要抢占阵地,抢的就是要在重点地区、强烈改变现有自然环境的地方。”
在天河智慧城管委会主任唐锡汉看来,这个抢建更像是“重新去修复、再造一个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
天河智慧城地区原有50多座水库和山塘及两条河涌,还有华南植物园,“智慧城的这些水系原来是不通的,会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现在要按照海绵城市理论设计,全部疏通。”
吕传廷对智慧城还有着更高的期望:“智慧城的特点是把乡村融入到城市里来。无论绿道、慢行系统也好,生态廊道不只是生态,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未来美好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健康城市的新生活空间载体。更重要的是,生态建设也不仅仅是保护,还可以提供健康的新经济模式,原来是不断增加工业规模和投入,没有生态经济,重复拆和建,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些高品质的东西?”
没有海绵城市蓄水带,珠江新城会淹涝
不独智慧城,整个东部生态廊道都将成为广州海绵城市的示范区。
“生态廊道串联的很多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创新带。越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越是要我们生态环境的支撑,给未来城市高强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提供预解决方案。像金融城、琶洲岛、智慧城,以前都是GDP发展区,金融城是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动机,它的开发强度必然带来排水、污水、雨水,给原来生态环境容量带来巨大压力,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提高。”
吕传廷坚持了30多年的生态城市理想正在一步步落地。
“智慧城的典型意义在于生态优先建设,不在于土地开发、经济发展。给城市提供好的人居环境是第一位。要作为一个示范点,给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新时代的模范。要向全市推广。下一步就是要推广到东部生态廊道的几个段里去。北段这一块,以智慧城为范例;中段是金融城;南段大学城在修整、重新控制。下一步,要推广到新黄埔滨江地区的开发,一直到科学城、知识城,这两条轴线,将会对广州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广州未来十到二十年重点开发的地区。”
金融城科学城知识城将建海绵城市
天津生态城确定四项重点项目 将建“海绵城市”
来源:天津北方网 2015-10-15 编辑:李泽亚
、
内容提要:10月14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获悉,天津生态城加快推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示范基地、中新友好城市花园等四个项目……
天津北方网讯:10月14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获悉,中新两国将在水体改良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花园建设等方面加深合作,并在天津生态城加快推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示范基地、中新友好城市花园等四个项目。
据悉,海绵城市工程旨在继续推进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中新双方指导生态城借鉴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的成功经验,继续加强雨水径流的控制和恢复城市海绵体的工作,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智慧城市工程旨在推进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在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信息化能力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慧城市。
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工程旨在推进生态城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为实现绿色建筑比例100%的目标提供保障。共同将生态城建设成为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并成为绿色建筑技术产品展示中心、绿色建筑研发中心、绿色建筑教育培训中心和绿色交流与合作中心。
中新友好城市花园工程旨在推进中新友好城市花园建设的合作。双方在城市花园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结合新加坡经验, 为项目注入具有新加坡独特风格的创新元素。
南宁:全力以赴加快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10月15日08:41 来源:南宁日报
10月14日下午,市长周红波主持召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和解决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长周红波在会上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加快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据悉,今年海绵城市计划建设项目总数为165项,年内开工项目共111项,开工且年内竣工项目72项。目前,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共54项。其中,水生态修复和公园绿地项目方面,石门森林公园、南湖公园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环湖路海绵化改造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青秀山兰园二期主体景观工程施工基本完成。道路广场和公共建筑项目方面,市十四中埌东校区、市二十九中、市四职校、市三美学校等4所学校的海绵城市提升工程已开始施工,南宁市三中海绵城市改造项目正在走招投标程序,凤翔小学等12所学校海绵城市提升工程正在按程序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联审工作,计划于11月开工建设,年底完工。部分道路广场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变更,按要求补充海绵化内容。居住小区项目和排水管网及验收监测系统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周红波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南宁市今年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要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营造人与自然、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针对海绵城市的下一步建设工作,周红波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按期完成项目建设;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和建设模式;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研究,大力推进招商工作,同时要加强监管,加快项目验收等各项工作。(记者李静)
厦门海绵城市试点首个项目完工 共铺设约850平方米透水砖
2015-10-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 林晓蕾) 目前,厦门海绵城市试点首个项目已经完工,年底有望出台厦门版本的“海绵城市建设统一标准”。 海沧第二实验小学海绵城市改造工程是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的首个完工项目,总共铺设约850平方米透水砖。除了通过透水砖吸水防止内涝外,还设有11个lid树池,可以吸收雨水为植物所利用,还能将雨水进行过滤、净化,最后储存起来。此外,这次改造学校还建成了8个雨水花园、400多平方米的下凹式绿地、8个沙滤净化设施,通过这样一整套的设计,可以使海绵城市的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 据悉,目前国内16个试点海绵城市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厦门将结合试点的实际情况,在年底出台厦门版本的“海绵城市建设统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