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techWatch | 地震灾后的环保问题
地震灾后的环保问题
8月4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主持召开部长专题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江苏昆山“8·2”爆炸事故和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的重要指示,听取云南鲁甸地震有关情况及昆山爆炸事故汇报,研究部署环境应急工作。
会议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灾区环境状况的汇报。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此次地震震中所在的龙头山镇的自来水厂震后停止供水,经过抢修后,供水将于今日恢复。鲁甸县城用水未受影响。目前环保部门正组织对震区及牛栏江水体进行应急监测。震区核与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后,周生贤对灾区环境应急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听从救灾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帮忙不添乱,积极、有序做好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工作。
二是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结合本职工作,指导配合云南省环保部门做好各项地震环境应急工作。值班同志要认真负责,重点部门要恪尽职守。
三是迅速排查地震灾区环境风险隐患,重点摸清危化品及重金属生产加工企业、尾矿库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四是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急监测,抓紧调配一批快速监测仪器,视灾情拨付救灾资金,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群众供水保障,确保灾区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五是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核与辐射安全事故。
【浅谈地震灾后的环保问题】资料来自:地震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问题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仅本身能造成各种破坏,还能够形成灾难链,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不仅能使房屋倒塌而危机到人的生命,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
影响1: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在剧烈的地震之后,一些储有危险品液体的容器破裂,使之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还会扩大污染范围影响。
-
影响2:地震还会影响到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聚居地污染物的分布,尤其是因为地裂、建筑物倒塌等因素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变化。
-
影响3:地震若使水库、水利枢纽等蓄水工程或是湖泊等自然水利发生溃决,还会导致洪灾,加重对环境的影响。
-
影响4:地震后持续的降雨加大了尸体处理的难度。遇难者尸体堆积过久,腐败物质随雨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对尸体进行的防腐处理,使用了大量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细化看,从国际上已发生的地震来看,与地震伴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野生物种的迁移
-
突发性的洪灾、持续性的滑坡及土壤侵蚀
-
自然资源减少
-
用于燃料、建筑/住房目的的森林被毁
-
卫生条件差和废物/废弃物管理不当引起的健康危害
-
建筑材料运输量大幅度增加
-
涸水河道及河流/溪流两岸的碎物堆积
-
地表或地下水体污染
-
河流补给过程中淤泥堆积造成的危害
-
心理-社会风险
大气环境影响
地震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地震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并使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进人大气环境,包括煤烟尘、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等在内的复合污染物。它们可随大气环流进入新一轮的地球化学循环中,影响到灾区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最终以颗粒沉降物的形式沉降,从而影响农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及农作物生长。
饮用水安全问题
灾后农村饮用水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供水极为困难,时常出现水源短缺,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其中部分饮用水出现泥沙含量大、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污染、细菌滋生等问题,很难达到国家饮用水的饮用标准,如果直接饮用这种水,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产生疾病。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
对震区的饮用水进行快速污染物监测分析,明确不同区域饮用水安全水平,并对不同供水环节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饮用水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
对自来水供应充足的地区,要提醒灾民饮用烧开的自来水;
-
可用简易的方法对灾区饮用水进行处理,如用漂白粉等卤素制剂消毒饮用水;
-
尽快研发适合我国农村灾区的简单、高效、低成本水处理设备,包括简易紫外消毒水处理设备,高活性低成本饮用水除氮、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设备。
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问题
很多地震灾区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除了一定量的工业活动外,农业活动的强度较大。区内可能建有许多小型、中型甚至是大型的集约化禽畜养殖场,限于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绝大多数禽畜粪便可能未做处理直接堆放在场外。地震灾后这些禽畜粪便很可能进人地表水、饮用水,严重污染当地环境,使地下水中的氨、氮含量严重超标。
除禽畜粪便外,灾区另一类值得关注的污染物是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这些东西震前很可能被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震后它们很可能进入地表水、饮用水和农田土壤中,进而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农产品的品质。
另外,垃圾中的一些有毒物质的渗漏,如重金属,废弃农药瓶内残留农药等,也会在震后产生地表迁移,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地震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现有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扩散,同时突显震后人和畜禽养殖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等环境问题,为防治疾病蔓延、减少灾后农业面源污染物负荷,必须高度重视灾后的农村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问题。
建议当地政府选派相应的卫生人员指导农民选择合适地点建应急公共厕所,建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并定期喷洒杀虫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对上述农村废弃物进行简单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或进行生态修复。
=================================
CleantechWatch 管理员
邬煜
国金研究所 环保&能源高级分析师